葉蠟石有很多工、農業用途,如可以用作造紙、顏料、橡膠、油漆、塑料等制造中的填充物質及農藥的配料,還可以作為生產玻璃纖維的主要原料。質地優良的葉臘石可以當作工藝品的原料。人們常用它作石筆、裁縫粉筆或雕刻小物件等。
中文名:葉蠟石
外文名:Pyrophyllite
化學成分:Al2(Si4O10)
硬度:1-2
透明度:半透明
顏色:白色,微帶淺黃或淺綠色
晶系:單斜晶系
光澤:玻璃光澤
產地:陜西安康和福建寧德
葉蠟石是一種非常軟的硅酸鹽礦物,化學成分為Al2(Si4O10)(0H)2,單斜晶系,通常成致密塊狀、片狀或放射狀集合體。白色,微帶淺黃或淺綠色,半透明。玻璃光澤,具珍珠狀暈彩;硬度1—2;比重2.66~2.90;具油脂感;薄片能彎曲但無彈性。純葉臘石為白、灰、黃色調,有蠟光,手摸具有滑膩的感覺。
在中國,它的另一個名字廣為人知,那就是壽山石(或青田石、昌化石)。主要產于火山巖中的交代礦床。一般不會在平原上出現。
葉蠟石產地
葉蠟石主要由酸性火山凝灰巖經熱液蝕變而成,在某些富鋁的變質巖中也有產出。我國葉蠟石礦床按成因可分為熱液型和變質型兩大類。礦床主要形成于中世紀侏羅紀晚期——白堊紀早期,且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多為中小型礦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知葉蠟石礦床、礦點和礦化點約102處,其中礦床和礦點共76處,主要產地在陜西省安康市和福建省寧德市。
葉蠟石特性
葉蠟石具有質地細、柔軟脂潤,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粉末色白,吸油率高,遮蓋率好等特點。
葉蠟石的鑒別
我國的葉蠟石礦山多地處福建和浙江兩省。全國葉蠟石年生產能力約14萬t,其中雕刻葉蠟石產量僅1000多噸。主要生產礦山有浙江省的青田葉蠟石礦、上虞葉蠟石礦、福建省福州峨嵋葉蠟石礦、福州壽山葉蠟石礦、閩清白中葉蠟石礦。葉蠟石是粘土礦物的一種,屬結晶結構為2∶1型的層狀含水鋁硅酸鹽礦物。化學結構式為Al2[Si4O10](OH)2,理論化學組成為Al2O328.3%, SiO266.7%,H2O5.0%,分子式為Al2O3.4SiO2.H2O。
葉蠟石是低溫熱液蝕變形成的粘土礦物,屬單斜晶系,晶體結構高度無序。葉蠟石質地細膩,硬度低(1-2°),密度2.65-2.90g/cm3,耐火度>1700°C,絕緣、絕熱性好,化學性能穩定,只有在高溫下才能被硫酸分解。
葉蠟石礦石常呈淡黃、乳灰白、灰綠等顏色,若含鐵的氧化物或汞,則呈現褐紅或血紅色。蠟狀光澤、有滑感,常為致密塊狀、葉片狀,變種具放射狀。
自然界純葉蠟石礦物集合體產出很少見,一般都由類似的礦物呈集合體產出。礦石以塊狀為主,也有土狀和纖維狀的。主要伴生礦物為石英、高嶺石、水鋁石、絹云母、黃鐵礦等。
葉臘石的作用
篆刻,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向有“冶金刻玉古時章,花乳青田質最良”之說。“花乳石”就是具有不同顏色、似凍似乳汁的葉蠟石。葉蠟石顏色有淺黃、淺綠、紫褐多種,蠟狀光澤,具韌性而不崩裂,有滑感,小刀很容易刻動,是雕刻的傳統工藝石料。我國所產以葉蠟石為主要組成的致密石料,則用于雕刻印章和藝術品,如產于福建壽山的壽山石、浙江青田的青田石和浙江昌化的昌化石等。
質純色美的葉蠟石用作印章石。它們又以產地命名,浙江的青田石和福建的壽山石,早已蜚聲五洲。內蒙的巴林石則是后起之秀。
印石中以“紅、黃、青”三絕奉為國之瑰寶,往往作為禮品饋贈外國元首。紅的是產于浙江臨安縣昌化玉巖山的雞血石。它是由地球內部上來的硫化汞礦液,填充并冷凝在葉蠟石的裂隙中形成的。看上去很像新鮮雞血見撒的斑縷,所以稱為雞血石。它是清朝皇室、王府的貴重藏品。
“黃”的是田黃石,產于福州市郊的壽山鄉。它略透明,以內具蘿卜絲紋,呈橘黃、桂花黃及金黃色者為上品。清代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后經先進儀器測試查明,田黃不是葉蠟石而是珍珠石。
青田石中的珍稀品“封門青”,呈半透明狀,溫潤細膩,瑩潔如玉,青翠可愛。照之燦若燈輝,故又名“燈光石”,因為數量很少,比玉珍貴。
工業用途廣泛,如耐火材料、陶瓷、電瓷、坩堝、玻璃纖維、橡膠、造紙、顏料、制藥、制糖、化妝品、塑料制品的輔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