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彭博新能源發布2021年全球海上風電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13.4GW。其中,中國大陸新增10.8GW,占比80%。

報告顯示,當前,全球海上風電的主要引擎仍為歐洲和東亞地區。中國大陸之外,荷蘭排名第二,新增裝機容量1.13GW;越南排名第三,新增裝機容量729MW;丹麥排名第四,新增裝機容量604MW;英國曾多年占據全球和歐洲新增裝機容量頭把交椅,但2021年出現斷崖式下跌,僅為48MW。
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將延續亞洲持續高速增長,歐洲間歇穩定增長的態勢。這與兩個區域中各國的政策導向、市場容量及開發計劃有直接關系。
就歐洲區域而言,英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海上風電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盡管英國去年只有兩位數的裝機增長,但這與幾個大項目的工期節奏有關,并不是政策支持力度的斷檔所致。英國本身可開發海上風電的海域十分遼闊,在政策穩定的前提下,在可預見的未來10到15年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歐洲大陸以德國為例,截至2021年底,其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為7770MW,雖然總裝機位居世界第三,但實際上德國海上風電已經連續兩年低速增長——2020年新增裝機219MW,2021年則為“零新增”。

歐洲傳統海上風電強國中,丹麥雖然在2020年新增裝機容量604MW,但在2019年和2021年均為零新增;荷蘭直到2023年才會有新的增長;比利時經歷了2019和2020年的增長后,未來4-5年大概率會交白卷,這與該國有限的海風開發資源也有很大關系。
分析認為,造成歐洲大陸間歇式增長的原因并不是開發商對歐洲海上風電行業缺乏持續投資的興趣,也絕不是行業缺乏發展潛力,而是由于歐洲各國缺乏延續性政策;另一方面,有限的海域資源和電力需求也限制了當地政府的“想象空間”。積極的方面,法國政府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和籌劃,首座商業化規模風場即將并網發電。波蘭也將在2025年之后迎來屬于海上風電的春天。
反觀亞洲,中國大陸在過去十年間海上風電裝機增長迅速,尤其是受2021年底補貼到期的影響,過去一年中國大陸的裝機呈井噴式增長,并在未來延續高速增長態勢。受國內其它資源限制和低碳轉型壓力,中國臺灣、越南、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也從2021年或2022年開始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當屬美國。美國2016年在羅德島附近海域的Block Island建設了一個30MW的示范性項目,在多年之后的2020年又開發了CVOW示范性項目,并安裝了兩臺6MW西門子歌美颯風機,所以現在總裝機容量也僅為42MW。但從2023年開始,美國將迎來首座并網的大規模商業化海上風場。

據彭博新能源預測,到2035年,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將達到400GW,和2020年36GW的裝機相比增長11倍。中國大陸、英國、美國、德國、荷蘭將位居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