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三·五”開局,國民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加減法”給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帶來深度發展的大好時機。這個時機,主要體現在國家整體產業經濟在圍繞著“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的總體方針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面對這個形勢,玻璃鋼復合材料企業靠優秀的企業團隊,靠技術、品牌、質量和標準,推進產業、產品,挺進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
“十三·五”為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描繪的新興藍圖是什么?是傳統產業的創新升級需要我們,是新興產業的開發更需要我們。這些產業涉及到新型城鎮化建設地下水、凈化系統改造擴建,城市水電氣綜合改造、地下管廊系統組合,城鄉建筑被動房屋的輕型快裝裝飾和廚衛系統配套,冶煉煤電脫硫脫氮系統環保節能,國家電網家用電器等高低壓絕緣體系統配置,石油化工礦井構架防腐系統總成,玻璃鋼船艇及舾裝件系統的升級創新,兆瓦級玻璃鋼葉片技術和工藝系統的持續創新開發。在國內近幾年的新興產業中,如面廣量大的樹脂基人造石開發應用,高鐵動車、輕軌地鐵輕量化玻璃鋼結構件的開發應用,新能源乘用車(轎車、客車)輕量化結構件和充電樁的開發應用,沿海核電工程、城市工業循環用水等海水淡化系統大口徑玻璃鋼管道工程的開發和提升,玻璃鋼漁船的設計開發等。玻璃鋼作為輕型結構材料、多功能材料通過創新設計,在各個工業領域顯示了環保、節能、輕質、高強和全生命周期的各種優勢;玻璃鋼原材料性能的創新、玻璃鋼產品的夾層和輕量化結構設計,使之以優越的性價比與其它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媲美競爭。
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當前面臨重要的市場之一是高鐵動車、輕軌地鐵、新能源汽車三大行業。我國高速鐵路技術水平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還帶動了整車工程“走出去”,鐵路技術裝備已出口到80多個國家和地區。伴隨著高速鐵路建設和動車組等技術標準進一步提升,我國已主持制定或參與制定多項UIC(國際鐵路標準)、ISO(國際標準化組織)、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標準,并全面參與了ISO/TC269(國際標準化組織/鐵路應用技術委員會)的各項工作,提高了中國鐵路技術標準的影響力,對中國高鐵采用國際標準帶來巨大的海外潛在市場,也為國內數十家從事玻璃鋼結構件配套的企業提供了巨大商機。據有關方面透露,雖然,我國進入全球高鐵,產品性價比高,但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5%,與數十年全球知名品牌龐巴迪、西門子、川崎、阿爾斯通、EMD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我國高鐵的全球布局,將大大加快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在高鐵上的廣泛深入應用。當今,我國高鐵動車用玻璃鋼復合材料產品在不到十年中“一觸即蹴”,得益于長客、四方、今創、康平等企業早期為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輕軌地鐵建設配套玻璃鋼產品中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實現了為高鐵動車配套技術和產品的快速轉移。如今,我國玻璃鋼產業在服務于高鐵動車同時,又面臨 “十三·五”城市輕軌地鐵建設高潮到來的大好機遇。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信息,2015—2017年擬開工建設的輕軌地鐵項目已有68個在建。預計到2020年,附合國家地鐵標準的城市將從已經批準的39個增加到50個左右,將迎來“十三·五”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新契機。據有關資料了解,目前,我國玻璃鋼行業用于高鐵動車、輕軌地鐵的產品已達到四大類22個部件。隨著材料創新和標準化的推進,開發應用的產品還在增多。廣東中迅公司的人造花崗巖板已成功應用在江蘇無錫地鐵工程,常州今創集團去年實現軌道交通配套件產值過百億。“機遇涌來處處歡歌,全力以赴快馬加鞭。”
應對全球性的資源短缺、氣候變暖、霧霾肆虐的現狀,“十三·五”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加快提速。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在35萬,2016年銷量將達到50萬輛,產量居全球第一。新能源車包括三大部分:輕量化的車身和零部件、新能源電池和充電裝置。這三個部分與纖維復合材料密切相關。據了解,國內龐大電動車市場引起了臺灣眾多企業開發CFRP車身先走一步,其中臺灣東風裕隆汽車杭州廠投產了終端產品。再如寶馬I3,車身和車架采用CFRP一次成型。國內中科院海西院泉州所開發了純電動車車身,比傳統金屬車身質量減少60%以上,續航里程提升20—25%。加快CFRP汽車輕量化包括整車結構設計、有限元分析、基礎數據庫建立以及滿足大批量生產的工藝技術,從設計、應用到市場還要走較長的路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有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鋰離子電池和氫燃料電池。比亞迪以近6.2萬輛業績奪取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冠軍,其在轎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和客車純電動大巴成為國內外市場主力。國內燃料電池轎車上汽榮威950為電池瘦身作出創新。期間,豐田燃料電池車M1-RA1配備的高壓儲氣罐的碳纖用量減少了40%。作為新能源汽車目前話題最熱門的是充電設施的不完善,嚴重制約了新能源汽車的上路。據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截止2015年底,我國公共電動汽車充電樁數量僅為4.9萬座。根據國家規劃至2020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將超過500萬輛。按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例標配為1:1,以充電樁2萬元/個,充電站300萬/座計算,未來五年內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站)的直接投入規模有望達到1240億元;到2020年,國內充電樁(站)市場規模將超1萬億元。國內目前電動汽車與充電設施的比為4:1,遠遠落后于電動汽車的市場化。大規模開發充電樁已引起北京、上海、常州等地比亞迪、奧特迅、萬邦、富電、中恒、和順、特銳德、科士達等企業和資本的進入,充電樁市場的爆發將引發玻璃鋼充電樁的開發。傳統直接充電樁保護樁體一般為金屬,在戶外環境中易生銹腐蝕,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近年,一些新充電樁建立采用了SMC材料,不僅帶來了材料良好的設計和工藝性,且防腐蝕、穩定性好、強度高、組裝尺寸精確,防漏電、易安裝等特點。隨著國家對充電樁的補貼政策出臺,SMC充電樁將迎來大規模推廣應用。
汽車行業的碳減排和新能源車輛的輕量化,在推動熱固性玻璃鋼復合材料(FRP)用于車體結構件外,也帶動了玻纖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FRTP)在車輛內飾件上大量應用。車用塑料內飾件包括工程塑料、塑料合金、功能助劑改性塑料和玻纖增強塑料(FRTP)。FRTP在車輛上應用對原生塑料形成威脅,也進一步鞏固了它在汽車工業中的地位。對此,國外車用纖維復合材料朝氣蓬勃,形成產業。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國外車用FTRP已進入150℃~300℃高溫長期下的設計應用,50%玻纖含量的耐高溫內飾件已用于發動機罩內而代替金屬。在國外,因為塑料材料自身的混雜改性和應用技術的節節突破、高性能玻纖增強的含量逐步提升、全自動化裝備的精準快速等,推進車用FRTP走入高端市場。受國際汽車市場輻射,國內FRTP走勢也十分強勁。據中國復合材料協會2015年產業報告提到,玻纖增強熱塑性復合材料產量達到146萬噸,主要應用領域在乘用車和新能源車輛。上海耀華大眾、長春英利、東風商用、浙江俊爾、成都黎明名院、南京聚隆、河南翎羽等加大了市場開發。當前,影響國內企業走向中高端市場、原因反映在轎車企業,大都外中外合資,走入的FRTP內飾件為國際品牌產品證照齊全。其次,我國在高性能塑料開發、高性能玻纖開發、高性能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應用的數據庫建立及裝備仍有很大差距。對于一些 急于上馬“LFTD”的企業,應多作市場深入調查研究,宏觀的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大數據云計算分析,虛擬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互為結合才能找準市場方向。
在新興玻璃鋼復合材料市場中,樹脂基人造石為增長為最快的板塊。目前,大量澆鑄型低耐磨填料(碳酸鈣)人造石用于廚櫃臺面、墻面裝飾和臺盆等數十個品種。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用氫氧化鋁為填料的透光石和以高耐磨填料(石英粉及高耐磨填料)的人造石已出口海外。以上這些板材料的厚度在12—13mm左右。十多年前,在國內市場上曾出現的海外進口薄型人造石(3~3.5mm)厚度板,現在在國內市場也開始出現。這種板材主要是通過BMC材料設計組合、攪拌擠出后通過不同的終端工藝和設備制作而成。一種是將擠出料經過三輥磨擠壓成卷材后,再進入壓機壓成平板;還有一種是將擠出料經高壓注塑進入模具成型產品。對仿景聚蘭工藝的人造美術地坪在我國仍是空白。近幾年,我國人造石市場風風火火,一些原石材企業拋棄了天然石材開采的繁瑣工序,上人造石降本增效;一些小微玻璃鋼企業引進這一技術,改手糊工藝為澆鑄工藝,利于降低成本和環保生產。因此,近幾年傳統石材行業、玻璃鋼行業、陶瓷行業、裝飾材料行業、有礦山資源的山區等轉型生產人造石及制品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一轟而上”。廣西賀州由于碳酸鈣資源豐富,這里已被打造成全國人造鈣石之都。據悉,目前在賀州由372家板材及工藝加工企業,有120多條人造鈣石生產線,成為全國最大人造石材生產基地。中科院電研所為幫助這些企業實現鈣石的快速固化,用微波快速固化技術小試取得成功,將原來240-300小時固化期縮短到1-2小時。此外,賀州鈣石產業群也在引入環保型人造石表面打磨拋光系統。不久,賀州人造石材將成為全國人造石行業智能生產、環保生產、綜合利用的示范基地,對激發全國人造石制造技術和裝備向中高端邁進,開發更多板材和異型制品進入市場起到引領作用。
我國國民經濟為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十三五”在工業系統引入“4.0”、“互聯網+”。即智能化的裝備和技術,通過互聯網+實現產品制造的高效化、精準化、市場化、國際化。全球企業都在思考和邁向這個終點和新起點。我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是依附國內各類制造業的新材料產業和知識經濟產業,通過我們自身的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是我們努力方向。縱觀國內整個玻璃鋼復合材料產業仍處在一個中低端水平,地區與地區,企業與企業之間發展極不平衡。某些產業的產能過剩和落后產能,致使整個發展水平在中低端市場徘徊,再由于我們自身缺失產品的“設計、標準、質量”,也造成某些市場的喪失。當前,國家在淘汰落后產能,消化產能過剩,激發自主創新邁向中高端市場的過程中,也為我們提供了極好機會。我們要珍惜這個時機,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認真梳理企業產品;淘汰落后工藝,引進先進技術;規范企業管理,建立標準體系;培養科技和服務團隊,跟進深度發展。中國玻璃鋼復合材料的應用創新市場非常廣闊,我們仍在成長發展期,需要我們著眼未來,從學習和實踐中去摸索市場、開辟市場、引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