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國內玻纖復合材料領導者。中材科技(0.00,0.000,0.00%)由科研院改制而成,是中材股份旗下玻纖復合材料的代表企業。公司依靠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將科研成果不斷產業化并開發新產品,擁有葉片、高溫復合氣瓶與隔膜/濾料等業務。自2006年上市至2014年,收入與凈利潤由6.49億與5716萬元增至44.2億與1.52億元,年均增速27%與13%;受益14年以來風電高景氣,15年上半年收入與利潤增速18%與415%。風電葉片在總收入與凈利中占比超過一半,是業績主要來源;但風電葉片具有明顯的周期性,造成公司業績較大波動。
38.5億收購泰山玻纖100%的股權并增發31.8億元,收購估值與二級市場相當。公司向中材股份增發2.4億股購買泰玻股權,共38.5億元;向盈科匯通等企業非公開發行1.71億股募集31.8億元用于20萬噸粗紗建設與補充流動資金。收購對應泰玻PB/14PE/15PE為1.48倍、48倍、14.35倍。目前泰玻對手中國巨石(0.00,0.000,0.00%)股價對應PB/14PE/15PE為3.91倍、37.09、16.3倍,收購價相對合理。中材股份持股在收購增發后由54.3%上升至56.4%,控股權不變。
收購泰山玻纖將完成玻纖全產業鏈的布局,業績承諾保證收益。公司業務涉及玻纖產業鏈的上游(工程與設計)、中游(特種玻纖制品)、下游(玻纖復合材料),獨缺玻纖粗紗(為玻纖制品的原材料)。收購泰山玻纖后將完成全產業鏈布局。泰玻是國內第三大玻纖企業,產能約50萬噸,未來幾年將增至70萬噸。玻纖紗近兩年受益風電高景氣,盈利回到較好的水平。但風電搶裝潮過后行業需求可能趨緩,且已有企業擴產,明后年玻纖盈利將有所波動。中材股份承諾泰玻15-18年凈利潤為26,828萬元、22,237萬元、31,0421萬元和46,248.54萬元;該承諾利潤對應單噸凈利約400-650元/噸,相對合理。
風電與玻纖仍將貢獻主要利潤,復合材料前景值得期待。風電行業在近兩年持續搶裝后需求可能有所放緩,但作為清潔能源前景仍看好,風電葉片與玻纖合理盈利分別在4-5及3億元,為主要利潤來源。復合材料更多依賴于公司進行產業化的進程與能力,其中濾料受益袋式除塵在電力行業的推廣應用,盈利上升速度較快:而軍工配套產品盈利高企且穩定,估計仍在供應。氣瓶、隔板、汽車復材受制于行業與市場,短期內仍會拖累業績。
受益國企改革(1542.17,0.000,0.00%),員工持股將激發內部活力。公司將成為中材股份的玻纖業務平臺,在未來將對龐貝捷中材金晶進行收購或注入。本次不超過153個管理層與核心骨干參與增發,出資不超過1.6億元,其中董監高共14人出資不超過2452萬元,價格18.58元/股,鎖三年。內部激勵制度加強有利未來公司發展。
推薦評級。公司未來看點在于產業鏈一體化后的互補效應,以及股權激勵后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能力與進度。根據目前方案進展,估計明年泰玻并表概率較大。預計15-17年凈利潤為2.8、5.5、7.2億元,對應未攤薄EPS為0.7、1.38、1.8元。目前股價低于增發價,具有安全連際,推薦評級。